青岛,华表奖的“胶片底色”——以新质生产力书写光影新篇
2025-05-21 16:18:04

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首次离京落地电影之都青岛,这场盛会不仅是对中国电影120周年的献礼,更是一场关于重工业电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展演——

当东方影都的虚拟拍摄系统与《流浪地球3》的“可视化剧本”惊艳全球,当2800人的精细化协作在万米影棚中完成《封神》的史诗镜头,中国电影已悄然从“追赶者”进阶为工业化赛道的“领跑者”。

同为城市见证者,青岛却始终是那抹最独特的“胶片底色”——

技术革命——从“打造”到“数造” 

新质生产力的核心,在于技术革新对传统生产关系的重塑。占地 170 万平方米的东方影都,3000㎡的水下摄影棚……硬件抗打不说,还有一项项未曾在镁光灯前曝光的“隐形特技”——“虚拟拍摄 + 动作捕捉 + 数字资产库”,正是青岛影视产业园的三大核心技术。藏身于电影制作链条深处的创新,恰是新质生产力最鲜活的注脚——电影工业的进化,早已超越摄影机与绿幕的物理边界,在算力与算法的碰撞中开辟新战场。
有数据统计,青岛影视产业集群已累计贡献近400 亿票房,备案项目近500个……青岛,已然成为重工业电影的“超级工厂”,全球电影的“梦工厂”。

产业链重构——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生态聚合” 

新质生产力的另一维度,是产业链的深度整合。青岛通过影视发展基金、三级叠加补贴(最高3000万元)及一站式服务机制,吸引了博纳影业、华谊兄弟等头部企业落户,超 750 家影视企业在此扎根,形成从剧本创作到后期特效的全产业链集群。

这种生态优势在《热辣滚烫》《哪吒2》等票房冠军的诞生过程中尤为凸显——剧本孵化、拍摄制作、衍生品开发在同一区域内高效流转,甚至催生出影视IP酒店、文创商店等消费场景,预计带动周边消费超亿元。电影产业与城市经济在此实现了“双向奔赴”。

人才与城市——新质生产力的土壤

要问青岛特产有什么?蛤蜊、青啤、影视明星!

从早期的崔嵬、王隆基,到后来的唐国强、倪萍、宋佳,再到黄渤、黄晓明、夏雨、任嘉伦……第二十届华表奖上,黄渤、黄晓明以青岛籍电影人身份担任“青岛推荐官”,吕思清在海滨奏响光影交响……这些细节暗含深意:当电影与城市基因深度融合,人才便成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。

电影人扎堆不算,还要“城市即片场”

当其他影视基地困于“拍摄即撤离”的短效模式,青岛却早已将电影镜头转化为城市空间。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的“影视打卡路线”,将咖啡馆、科幻片场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,让电影从银幕走向生活,让“诗与远方”从光影照进现实。这种“产城融合”的发展与“天然影棚”的营造,不仅降低了拍摄成本,更让城市成为电影创作者的灵感来源。

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、青岛影视博览会……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业界重磅活动相继落地。青岛,正依托区位优势努力打造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影视合作的枢纽,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——

相信,银幕之上,青岛老城升腾的市井烟火,定会让异国他乡的观众、友人同样为之动容。

来源丨青新舆评 冯晟

查看更多资讯
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4月27日在青岛举行
2025-04-21 14:25
硬核淬炼,点亮青岛电影梦
2025-03-24 10:52
20个主题场景,东方影都配套升级
2025-03-13 15:59
拍摄资源库
外景地库
专家库
空镜头库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