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西青山湖影视基地短剧拍摄热,老矿区何以变身网红地?
2025-08-15 14:40:24

“演员、灯光、道具、摄像全部就位,准备开拍!”随着青年导演刘彦麟一声令下,莱西市南墅镇青山湖影视基地的老厂房前瞬间安静下来,唯有上世纪70年代款式的自行车斜倚在砖墙边,烟囱里缓缓飘出的“炊烟”为这场穿越时空的拍摄添了几分真实。

正在拍摄的短剧《长嫂如母》里,41岁的南墅村“宝妈”王慧攥着衣角,眼神里藏着紧张与兴奋——这是她第一次面对镜头,饰演一位给主角送鸡蛋的邻居,虽只有一句台词,她却练了整整三天……

689ed6ff7cc2f.jpg

当剧组走进莱西乡村,村民也过了把“演员瘾”;当镜头对准乡野,老矿区变身网红地,背后的转型与焕新密码是什么?近日,青岛早报记者走进青山湖影视基地一探究竟。

镜头对准乡野  村民过足戏瘾

记者多次实地探访得知,青山湖影视基地的“家底”可不一般,它由原南墅石墨矿完整保留下来的老厂房、办公楼、学校、医院、俱乐部、招待所、集体食堂及生活区等构成。那些老厂房、老车站、老矿区、老医院带着时光的印记,成了年代剧剧组眼中的“香饽饽”。截至目前,已有130多个影视剧组来此“打卡”,随着一部部影视作品在各大平台热播,这里已成为全国影视剧外拍的新晋网红地。

基地火了,周边村民也跟着忙了起来,“群众演员”成了当地的热门职业。“既能看明星拍戏长见识,还能挣点钱,中午剧组管饭,比在家闲着强得多。”王慧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。在青山湖影视基地,像她这样的“业余演员”还有很多:南墅镇的吕大姐算“老戏骨”,两年间参演了四部短剧,从“路人甲”演到有台词的邻居,手机里存着和演员的合影,逢人便乐呵呵地展示。

住在拍摄基地附近的李大叔说:“真不敢想我们农村人也能演上戏,现在越演越上瘾。”李大叔骄傲地说,他不仅成了剧组常客,读大学的儿子放暑假回家,还能在剧组帮忙扛道具、设备,爷俩一天能攒下两百多元。

如今,这片由老矿区改造而成的影视基地,已培育出700多名本地群演,年龄从6岁到70岁。他们或许不懂镜头调度,却能凭着乡土气息的本色演出,让年代剧里的乡村场景更鲜活。正如《长嫂如母》剧组的副导演说的,“这里的村民自带时代印记,他们的眼神、步态,是专业演员再模仿也学不来的。”

从老矿区到“香饽饽”

走进青山湖影视基地,仿佛踏入了一部立体的“时光机器。原南墅石墨矿的老厂房依旧立在原地,红砖墙上“安全生产”的标语被岁月磨得发白,却透着一股子硬朗;职工俱乐部的木质座椅泛着包浆,舞台上方的五角星灯还能点亮;子弟学校的黑板上,“为人民服务”五个粉笔字依稀可见——这些完整保留的建筑群落,成了年代剧剧组眼中的“宝藏”。

青山湖影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锋提起基地的发展难掩喜悦,他说:“道具制作、特种车辆租赁等配套产业创造就业岗位1200多个。它不仅带动了当地影视、文旅产业发展,还拉动了餐饮、住宿等服务业,成了‘两山’理念的生动实践地。”

“你看这栋办公楼,走廊里的绿色铁柜、墙上的日历牌,连暖气片的款式都没改过,拍上世纪70年代的戏几乎不用置景。”张新锋指尖划过一台老式摄像机,眼里闪着光,“这可是我从广东乡下淘来的宝贝,1972年的型号,《红高粱》剧组就借去用过。”

在他的道具库房里,二十多万件老物件堆成了山:黄渤在《斗牛》里穿的棉袄、《铁道飞虎》用过的蒸汽机车零件、《流浪地球》里的复古收音机……从寻常百姓家的瓷缸,到罕见的老式武器装备,足以搭建起任何一个年代的生活场景。

谁能想到,这片如今剧组扎堆的“网红地”,曾是张新锋守了整整三年的“冷板凳”。那些年,他每天沿着空荡荡的矿区巡逻,看着生锈的机器和紧闭的厂房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“这些老东西不能就这么荒着。”

转机出现在2021年,随着短视频平台短剧爆发式增长,需要大量旧场景的剧组开始找上门。从最初一年接待十几个剧组,到如今全年无休、最多时同时有五个剧组拍摄,老矿区终于在镜头前焕发了新生。

产业链上的乡村振兴

张新锋介绍,自2021年青山湖影视基地建成以来,大量剧组不间断进驻拍摄。南墅镇与青岛青山湖影视服务公司先后对接洽谈130余个剧组,其中《无形猎手》《我的奶奶》《牵引》《再见树先生》《繁花之大时代》《唯有暗香来1984》《十三路末班车》《祝学军》等80余个剧组已完成拍摄,并在抖音、番茄等平台播放。

当观众为剧情揪心时,镜头里的老厂房、老车站、集体食堂也悄悄火了——有网友扒出“剧中供销社原型”,专门驱车来打卡拍照;还有粉丝循着剧情找到职工宿舍,只为看看“主角住过的房间”。

青山湖影视基地的规模同样不容小觑,其主体由原南墅石墨矿(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)完整留存的老厂房、办公楼、学校、医院、俱乐部、招待所、集体食堂及生活区等构成。整个矿区保存完好,部分厂房仍在使用,生产线亦维持原状,这为影视拍摄的场地提供与取景置景带来了极大便利。电影《我在等,风也在等》在各大院线及爱奇艺平台上映后,观众不仅领略到了青山湖影视基地的独特风情,也见证了莱西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。

学校、医院、俱乐部、邮局、职工家属楼等老建筑,承载着历史印记。作为青岛市影视拍摄取景地之一,近年来青山湖影视基地持续加大投入,目前矿区占地150万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。通过拓展产业链条,打造特色大影视格局,推动文化、旅游、影视、产业、城镇化建设实现五位一体融合发展。

今年南墅镇还通过与李沧区王家下河社区联建共建打造了“胶东大院”,公寓楼、特色民宿、生态餐厅一应俱全,可承载400余人的团队,一站式解决剧组吃住问题。“剧组来了,演员、工作人员少则几十人,多则上百人,光餐饮住宿每月就能给周边带来十几万元收入。”南墅镇工作人员说。更贴心的是,基地还划出专门区域,让村民免费摆摊卖土特产——秋天的板栗、冬天的山楂,装在竹筐里摆在拍摄场外,常常被剧组人员和游客抢购一空。

如今的南墅镇,宽敞的旅游路、干净的新农村、红火的影视城、富民的新产业,共同描绘出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画卷。个体户孟庆政在基地旁开了家小超市,生意最好的时候,一天能卖近万元,“剧组买矿泉水、零食,游客买纪念品,连演员都常来买我们家的手工酱菜。”孟庆政说,他打算明年再租个门面,开家“影视主题餐厅”,把剧中出现过的玉米饼、野菜团子“搬”到菜单上。

文旅融合 流量变留量

影视基地带火了“打卡经济”,但如何让游客从“来看看”变成“住下来”?南墅镇的答案藏在青山绣湖旅游度假区的碧波里。

689ed73353823.jpg

站在度假区的观景台上远眺,550亩的湖面像一块镶嵌在群山间的蓝宝石——很难想象,这里曾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废弃矿坑。1997年,岳石石墨矿停产闭坑后,40米深的矿坑积满了600多万立方米废水,逐渐形成了石墨生产废水坑,成了“藏在山里的毒瘤”。2019年,莱西市采用“IMF修复药剂+原位水体交换”的创新方案,最终成功完成治理,污水变清了,岳石矿坑成为国内首例大型含氟酸性矿坑废水治理的成功案例。

2023年,修复后的矿坑迎来新生:莱西市引入社会资本,依托南墅镇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山水资源,打造了越野体验、水上游艇、餐饮与住宿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,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文旅体空间。随着投资1.2亿元的青山绣湖民宿项目落地,7座依山而建的特色民宿藏在树林里,推开窗就是湖景;餐饮区的宴会大厅能办婚礼,包厢里的食材全是本地农家菜;还有越野赛道、水上摩托、垂钓平台……昔日的“工业伤疤”,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
“夏天周末天天满房,游客来影视基地拍完照,就来这边住民宿、玩水上项目,平均能待两天一夜。”度假区负责人说,2024年10月试运营以来,已接待游客超3万人,未来建好大接待中心后,还能再提供50多个岗位。

从老矿区的影视热,到矿坑变度假区的新生,南墅镇的故事藏着乡村转型的密码:当工业遗产遇上文化创意,当生态修复牵手旅游开发,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,便能在创新与坚守中,长出让日子更红火的新模样。

如今,青山湖的镜头还在继续转动。或许下一个镜头里,会拍到李大叔带着儿子在剧组学灯光,会拍到孟大哥的餐厅里坐满了来追剧的游客,会拍到夕阳下,老厂房的剪影和度假区的灯火交相辉映——那是属于这片土地的最生动的“连续剧”。


来源 | 青岛早报 记者 康晓欢 袁超  


查看更多资讯
青岛:“光影上合”绽放异彩,“电影之都”联结世界
2025-09-01 13:44
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4月27日在青岛举行
2025-04-21 14:25
硬核淬炼,点亮青岛电影梦
2025-03-24 10:52
拍摄资源库
外景地库
专家库
空镜头库
返回顶部